首页 > 文化 > 正文
四川女博士:新晋诺贝尔得主格雷格很有中国情节
发布日期:2019-11-04 17:19:12|来源:海外网|责任编辑:

人民网成都10月9日电 “格雷格教授(Gregg L. Semenza)是我的导师,我为他获奖而激动。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科医生向丽莎接受采访时说。

1570686772912585.jpg

格雷格教授(前排中)与向丽莎(前排左二)及实验室成员合影。(图由受访者提供)

四川女博士向丽莎,目前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科医生,曾就读于美国约翰.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。向丽莎2012年进入格雷格教授实验室工作,于2014年底离开。是格雷格教授的第一个中国CSC联合培养博士。

“其实学术圈内的人,对格雷格教授获诺奖并不会感到惊奇,那是迟早的事。”向丽莎介绍说,因为他与同伴探索与发现的“氧感知通路”,揭示了生命与氧的绝妙关系,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,一直深得学界认可,获诺奖是对他们所取得成就的最佳认可。

谈及对格雷格教授的点滴印象和在实验室的一些感受时,向丽莎称那是她人生中受益匪浅的一段宝贵时光。

在向丽莎的印象中,实验室就是格雷格教授的第二个家。格雷格教授在学生时代是哈佛的高材生,自从发现“氧感知通路”神秘价值后,就一关扎进这个领域,几十年如一日,他几乎每天凌晨4点就会起床,6点甚至更早就会到实验室,晚上下班也很晚。

“他自己解释是想避开早晚堵车高峰,但我们都知道这是玩笑话而已。”向丽莎回忆说,他对时间的珍惜到了吝啬的程度,基本不参加其他应酬,每天除了吃饭上厕所和讨论课题,他会一直处于工作状态,像一个铁人。但也因此,他双手因长期打字而严重变形。

格雷格教授对待学术一丝不苟的精神也让一众弟子们深受教育。在实验室,任何一个学术课题他都要亲自过问,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。每周都要组织集体讨论,人人上台汇报实验进展,宣讲前沿学术情况。每周除了固定时间的实验室集体组会(Lab meeting),每天会安排实验室的1-2名成员跟他进行单独会见(Individual meeting)。

“我被安排在每周一早上第一个跟他会见,那真是非常紧张。他会问各种各样与课题相关的问题,我曾因答不上提问而被严厉批评。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感激他,因为这种强度的魔鬼训练真的让我进步很快。”向丽莎说,当时感觉我在实验室训练几年后,我有勇气面对任何挑战,所以几年后我也义无反顾选择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继续接受挑战。

“我不会让我实验室的人员超过15人,因为人太多,我没有精力和时间保证对每一个人进行指导。”格雷格教授的这句话让向丽莎印象深刻。在她看来,教授带的学生并不多,但筛选很严格。对实验室成员的指导和训练都1对1的,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课题他都亲自指导和把关,修改学生的研究课题,要求每周当面汇报实验进度等等,也有学生因受不了他的严格而离开实验室。

“虽然对待工作很严格,但在生活他却是一个很简单随和的人。”向丽莎说,只要离开实验室,他也经常和大家说说笑笑。值得一提的是,格雷格教授很有中国情结,他喜欢中国的艺术和历史文化,平时会看这方面的书籍,曾携家人到中国讲学和旅游。“祝贺教授能够获得诺奖,也期待他再次来中国。”(郭洪兴)


分享到: